首頁» 學生天地» 作品展示
作品展示
實習作品 | 唐詩宋詞中的體育内涵之摔跤文學
發布時間:2020-05-20

青年力量

五四青年節前夕

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各族青年

緻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

 人生因奮鬥而升華。”

在這場疫情攻堅戰之中,我們被疫情前線醫護人員勇承使命、迎難而上的擔當意識所動容,為青年志願者們無私奉獻、舍己為人的情懷而喝彩。作為新鮮血液的居家大學生,我們更應該将積極進取、永不止步的五四精神融會貫通在日常生活裡,将自主學習、追求卓越作為生活常态

既然無法肆意暢遊野外大好春光,我們不妨快意品讀唐宋經典,讓居家“戰”疫的日子多一份充實。

62b878f4012240a69110d8f7d229a93a.jpgaf304366526c451e8b9efdb5511c134f.jpg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家喻戶曉、脍炙人口的《詠鵝》,氤氲墨香、浸染書卷的《錢塘湖春行》等名篇都是曆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在唐詩宋詞的世界裡,我們不僅可以欣賞風花雪月、觀察人間百态,更能體味聖賢之思、探索民族之源。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重視體育鍛煉的傳統。在物質生活豐富、政治狀況較為穩定的唐宋時期,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追求更加強烈,達官貴族和平民百姓的多樣化需求增加,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目及當下,在崇尚“全民健身、全民鍛煉”的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國際奧林匹克日提及“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這句話充分說明“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重要性。本文聚焦唐詩宋詞中的重競技體育運動摔跤,以另一種視角分析古代百姓眼中樸素的運動精神。讓大家在積累傳統文化知識的同時,了解我國體育精神的内涵。

85062cee2af0437393991a8f8563704e.jpga1ec0dfccc7241ddb730ea411dd7fd78.jpg


· 摔跤 ·

在商品經濟逐漸發展,市民文化豐富多彩的唐宋時期,民俗體育活動進入了百姓的視野,一種兼具競技性和觀賞性的體育活動也走向普及化和職業化,從以下兩幅唐宋壁畫中我們可以窺見一斑,這就是為人熟知的摔跤運動。


a4c0d243cdbf4407a8a8c8b3a1922faf.png


1b5157d634464db296e1b2cdfabf986c.png

摔跤是世界上最早的競技體育運動。兩名運動員徒手相搏,按一定的規則,以各種技術、技巧和方法摔倒對手。現代摔跤基本分為古典式摔跤和自由式摔跤,具備明确的摔跤規則和積分規則。摔跤比賽分為三局,采用三局兩勝制。每局2分鐘,局間休息30秒。教練可以坐在比賽墊子紅方、藍方對角旁邊的椅子上指揮比賽。每一局比賽中比分多的選手将獲得局回合比賽的勝利。如果前兩局摔平,那麼将進行第三局決勝局的比賽,決勝局獲勝的選手将獲得整場比賽的勝利。

中國古代,摔跤運動又稱“角抵”、“角力”、“相撲”,想到“摔跤”,人們腦海中浮現的可能是激烈、野蠻、競技、對抗等詞語,其實,摔跤這項運動不僅包含“自衛生存”“軍事戰争”等體現競技與血性的原始意義,還在曆史發展過程中融合了中國古代儒道文化内涵,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類摔跤文學。它們不僅真實地記錄了古代有關摔跤的文化活動,而且體現了創作者對社會民生、時事政治、軍事問題、曆史熱點的思考。

因此古代摔跤文學的創作意義更多在于“借物抒情”,其次表現為創作者對摔跤運動的“文明自覺”。以下兩首詩詞,從官相撲和民間相撲的角度,向我們展開了唐宋摔跤運動的绮麗畫卷。

《角抵詩》

宋 楊萬裡

廣場妙戲鬥程材,才得天顔一笑開。

角抵罷時還擺宴,卷班出殿戴花回。


72e1ede589ab4dbebf68f8b9f955196f.jpg

這首詩由号稱“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楊萬裡所創作,它描寫了楊萬裡觀看朝廷為提高士兵的武藝而度舉行的“角抵”比賽的所見所聞。比賽精彩絕倫,皇上興高采烈,結束後衆人擺宴聚餐,戴着花出殿回家。詩歌通過“天顔一笑”“戴花回”“還擺宴”寫出衆人歡欣鼓舞的活動以襯托比賽的精彩程度。

唐宋時代以“官相撲”與“民間相撲”最為流行。朝廷内以官相撲為主,在一些重大節日,相撲成為一項不可取代的重要活動,帝王會前來助興,為其搖旗呐喊,整個比賽氣氛熱烈、盛況空前,這類相撲活動體現了“武力征服”的軍事價值、“力與美結合”的審美價值和“消遣享樂”的娛樂價值。同時,這種方式更是一種“文明與野蠻”的對立統一,成為統治者“以禮教人、 以常德治人”的工具。于觀賞者而言,這類角力活動能讓百姓“孰淳素、去浮華、遠怯懦、成壯夫。”使群衆在觀賞過程中增長膽識、塑造性格。

從以上内容中

我們可以大緻概括出古代角力的文化内涵

“德”與“禮”的教化

“智”與“力”的考量

2f668f0ae11e4903bccbf9a0640de3a9.jpg

相撲兒

     趙文

一兒攀肩猿上枝,一兒接臂倒立之。
立者忽作踞地伏,攀者引頭立其足。
飛跳倏忽何輕翾,憐爾骨節柔如綿。
少年屈折支體軟,紅錦纏頭酒論椀。
此兒巧捷未足稱,江南何限無骨人。

這一首妙趣橫生、生動形象的小詩通過描寫兩位少年相撲時的動作體态重現了一場輕松的民間相撲比賽,體現出江湖藝人的靈巧機敏和民間百姓生活的多姿多彩。在這個階段,雙方的比賽不再以獲勝為第一目的,而是以娛樂身心、促進社會交往為主要目的,這與現代崇尚“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競賽精神有異曲同工之處。為了滿足人們遊戲與娛樂的需要,民間出現了形式更加多樣化、技巧性更強的花樣摔跤,宋代的“瓦市相撲”類型豐富,“套子跤”、“露台争交”、“女子相撲”、“喬相撲(假人相撲)”随處可見,這時還出現了一批著名的相撲力士和摔跤組織“角抵社”,多樣的活動形式大大促進了這項運動的普及化以及它所蘊含的體育内涵的廣泛傳播。



讓奧運精神與傳統文化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唐詩宋詞中的摔跤文學是中華曆史長河的一個縮影,以生動趣味的辭藻承載着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它不僅能夠促進當代體育文明發展,而且有利于拓展當代人文教育視野。 體育的本質是文明化的遊戲,中國古代的摔跤文學是對“摔跤”這一“文明交往活動”的總結與升華,凝聚着創作者們對社會的夙願與憧憬,這些關于摔跤活動的文學創作記錄了人們對于體育活動認知的變化,反映了人類社會不斷趨向文明的理性抉擇:從古代對“身體暴力”的感性默認,到近代對“身體暴力”的規訓克制,再到現代對“身體暴力”的理性拒斥。

不僅如此,摔跤運動植入的是各個曆史時期的價值理念與社會萬象,它所蘊含的“以人為本”、“和諧統一”等儒學思想與現代奧林匹克文化中的“人文關懷”、“綠色奧運”等理念不謀而合,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與奧林匹克文化在文化内涵、文化價值方面也具有較高契合度。在貫徹“人文奧運”理念的後奧運時期,奧運知識與傳統文化亦可以相互融合,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共同展現無窮的魅力。

                             

9.png

參考文獻:

[1]張運才.淺論中國古代摔跤運動的曆史文化價值[J].蘭台世界,2012(21):30-31.

[2]王琨,朱明澤.中國古代的摔跤文學及其當代價值[J].武術研究,2016(09):92-95.


作者/盧雅靜

指導老師/賈靜

輪值主編/吳垠

責任編輯/黃怡靜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