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反複,東京奧運會一直面臨着迷霧一般的前途。二月初,據日本共同社報道,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表示,空場舉辦奧運會可能成為選項,也有傳聞表示日本或将取消舉辦東京奧運會。最終,在東京奧運會倒計時130天時,在疫情和奧運之間權衡博弈後,日本政府與奧組委相關人士稱,已基本确定東京奧運會和殘奧會将不會接納來自海外的普通觀衆,閉門舉辦。
其實,自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内爆發後,體育賽事的空場舉辦已經并不稀奇。台灣在2020年5月進行的棒球聯賽使用了人形紙闆和塑料人偶模拟現場觀衆,而5月23日的德甲在門興格拉德巴赫主場也擺放了一萬三千名直闆球迷。意大利也在20年3月宣布過空場舉行所有的體育賽事。然而在此次奧運會之前,并沒有過限制觀衆入場的賽事。據日本媒體報道,東京奧運會觀賽人數将限制在50%以下,并不排除“零觀衆”的可能。
對比取消或空場舉辦奧運,限制入場已經是最優選項。随着新冠疫苗的研制與世界範圍内的大量注射,疫情已經基本在掌控之中,同時,東京奧運會的觀衆與政府代表團,海外入境人員都被要求注射新冠疫苗以此來減小被感染的風險,這一舉措也減輕了日本的防疫壓力。但由于體育賽事的特殊性,閉門奧運會産生體育迷情感體驗差,運動員成績下降等問題。
新媒體技術應用——閉門奧運的救世主
閉門奧運帶來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海外觀衆的無法入場,隻能使用電視轉播,直播等方式觀賽。但由于技術問題,信号連接的穩定程度影響線上粉絲觀看的流暢程度,電視手機等屏幕帶來的平面觀感與人眼現場觀賽的立體感也有着巨大的差距。雖然攝影機可以全方位的拍攝到比賽的現場狀況,理論上提升了觀賽體驗,避免了座位位置對于觀賽體驗的影響,但在情感體驗方面,是最難以彌補的。
體育賽事令人着迷的不僅僅是場上運動員的激烈的比賽,更有賽場旁粉絲觀衆的呐喊助威。現場觀賽時球迷粉絲的觀賽體驗是置身于賽場的,真實的,可觸碰的。當你置身于賽場時,很難不被場上的氛圍感染。并且,衆多球迷粉絲聚集在一起,相互讨論,共同呐喊也進一步促進了情感交流,這種實時的現場情感交流很難使用媒體傳播技術來獲得。尤其是當一個人與陌生人擁有同樣的情感時,内心的興奮與激動是無法與熟悉的好友間的情感交流相提并論的。
對于運動員來講,現場觀衆的呐喊助威對于一部分運動員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對于長短跑和球類項目,粉絲的尖叫聲對于運動員往往有着激勵作用,熱鬧的觀衆席可以調動運動員的情緒,運動員情緒的變化對于比賽成績的影響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忽視的。湖人隊球員布朗·詹姆斯曾在采訪中對NBA在2020年3月下發的空場比賽通告回應到:“如果沒有球迷在現場,我就不會參加比賽。我為隊友效力,也為球迷效力,這都是比賽應該有的。”
雖然從技術方面來看,依舊有許多不足,但新媒體新技術在體育賽事方面在疫情之前就已經有較大範圍的應用。
高清攝像機和直播已經可以在全球範圍内達到實時傳播的效果,VR等技術也能夠利用虛拟技術模拟比賽場景,讓觀衆在家或在VR體驗場所也能夠感受到置身體育場館的奇妙體驗。線上連線的方式進行的采訪互動能夠及時将運動員與粉絲聯系起來。
通過架設高清攝像機進行全球直播,再配備線上解說員進行實時解說其實在體育比賽中已經是不算陌生的傳播方式。在這一系列的技術革新給閉門奧運帶來了機遇,都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由于無法親身觀賽而帶來的不足。同樣,閉門奧運的需求也促使着媒體技術進一步發展完善。大屏連線線上觀衆進行及時互動,成為了東京奧運會閉門舉辦的救世主,彌補了部分海外觀衆無法入場觀賽的遺憾。
經濟損失較大,但仍希望尚存
一直以來奧運會的門票售賣都是奧運會獲得盈利的一大重要途徑。閉門奧運限制觀衆入場人數并拒絕海外觀衆,一方面減少了奧運會的門票收入,僅靠出賣直播權轉播權獲得的收入,難以與前期籌備奧運會所花費的金額持平,另一方面,日本由觀賽而拟估計的入境旅遊人口将大幅度減少甚至消失,所涉及到的旅遊公司,酒店旅館,其他景點的門票收入,餐飲,紀念品等都将受到相應的影響,對于日本旅遊業也是不小的打擊。
雖然我們看到,閉門奧運由于限制觀衆入場等方面,表現的并不是一個理想方案,但實際上,閉門奧運對比其他方案,在特殊時期确實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若取消奧運或空場舉辦,日本或将損失數萬億日元,更大額度的經濟損失,運動員和粉絲的情緒和場館的閑置會使得日本政府面臨更大的壓力。并且,新的傳播技術在體育賽事的應用已經有了經驗和曆史,閉門奧運不僅能夠進一步刺激新技術的升級成熟,也能夠提高日本乃至全球抗擊新冠疫情的信心。奧運的舉辦所帶動的以體育經濟為首的經濟複蘇對于日本也是利大于弊。利用媒體傳播與廣告廠商的合作所促成的經濟流動也将提高日本的經濟活力。
閉門奧運是全球範圍内的第一次,是挑戰也是機遇。關鍵在于如何運用技術的快速提升和新營銷方式将挑戰轉化成為機遇。奧組委也表示将盡全力讓奧運在今夏如期舉行,若2021東京奧運會确實使用閉門方式舉行,将成為體育與體育傳媒的一次巨大革新,也将為更多技術的發展和抗擊新冠疫情樹立強大的信心。
文/排版:石雨馨
圖片:來源于網絡
指導老師:胡岑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