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
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
油蛉在這裡低唱
蟋蟀們在這裡彈琴
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
私塾先生在書房裡大叫起來
“人都到哪裡去了!”
這是魯迅先生對童年的回憶
也是我們大多數人對從前課堂的記憶
這一段為大衆所熟知的卻未曾真實觀賞過的聲畫電影,它源于魯迅的兒時回憶,摘自名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于1926年9月18日寫的一篇散文。
1926年對魯迅來說既是一個沉重苦悶的年份,也是一個輾轉流徙的年份。“三·一八”慘案中,47人死亡,200多人受傷,其中便有後來為人們所熟知的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學生劉和珍。慘案發生後,魯迅又被北洋軍閥列入通緝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單。因無法公開與北洋軍閥作鬥争,魯迅被迫于1926年應廈門大學的邀請離開北京。
魯迅到廈門大學時正值暑期,學生還沒開學。在這期間,魯迅經常回憶起兒時往事。在沉重苦悶的心境之下,那些美好的回憶或許給予了魯迅一絲慰藉。于是魯迅就寫了這篇散文并發表于《莽原》上,發表時加的副标題是”舊事重提之六“。
這篇散文以如詩的筆觸舒卷自如地描繪了魯迅的童心世界,一個樂園,一個私塾。
到了2021年,它們是否還是像魯迅筆下描繪的那樣?(視頻見鍊接)
https://mp.weixin.qq.com/s/EqqhCtiJnfhltDa-XVuAhQ
百草園緊鄰魯迅故裡,原是周家十幾房族人共有的一個菜園,占地面積約有2000平方米,是标準足球場的三分之一左右,這裡平時種一些瓜菜,秋後曬一些稻谷。
百草園有小園、大園之分,小園在北,向西北角突出,面積約為大園的四分之一。大園在南,長達四十四米的泥牆在西邊,作為與西鄰梁家後園的分界線。在泥牆的南端嵌着一塊界碑,即與魯迅家後門牆角接壤處,刻有“梁界”兩字。這塊界碑和這垛被魯迅稱為“有無限趣味”的“短短的泥牆”至今仍留存如故,像是故人在這園中留下的印記,承載着魯迅兒時快樂的記憶。
百草園平面手繪圖 菜畦和石井欄
現在的百草園是沒有被封條圍起來的,我們可以在其中近距離地接觸這片菜園。經過親身參觀和視覺體驗後,我們仍可以感受到百草園中散發的自然、靜谧和生機感。
雖然百草園連同周家新台門的房産在易主給朱家之後,園地的南北兩端改變了些許面貌,但在當地政府的保護以及周家後人的共同努力下,現在的百草園還是還原了大部分魯迅筆下的風光,這也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财富。
三味書屋(視頻見鍊接)
https://mp.weixin.qq.com/s/EqqhCtiJnfhltDa-XVuAhQ
三味書屋是晚清紹興城内著名的私塾,也被稱為全城最厲害的私塾,是魯迅12歲至17歲求學的地方。魯迅于12歲那年到這裡上學。第二年秋後,因祖父下獄,魯迅離家去紹興農村避難,故學業中斷。
1894年夏間回家,仍回到了三味書屋,一直到約1898年往南京水師學堂學習前半年才離開,首尾長達六年。
在魯迅筆下,三味書屋的老師壽鏡吾是一位方正、質樸和博學的人,他在這裡坐館教書長達60年,所以從房屋建築到室内陳設以及周圍的環境,基本維持在當年的原貌。漫步其中,我們還能想象到魯迅當年在這裡讀書的幀幀畫面,遙遠而熟悉。
壽鏡吾和兒時魯迅的雕像
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道出了許多孩子入學前的心聲,無論是對于過去還是現在,其中的差别就是蟋蟀和覆盆子變成了動畫片和遊戲機了吧。魯迅在這裡讀書,習字,從三言到五言到七言,也在這裡折梅花,尋蟬蛻,喂螞蟻,即使在“全城最厲害的私塾”的束縛下,仍綻放着兒童不可壓抑的快樂天性。
2021年,00後也有着自己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看法
2021年,魯迅故裡的三味書屋、百草園、魯迅祖居…這些飽含曆史文化的地方仍對我們有着深刻的影響,這是我們學習魯迅的文章和思想精神的現實資源,也是我們深入曆史,了解地方文化的一個落腳點。結合現代網絡的文化傳播,越來越多的人來到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來看看在課本中令人好奇和向往的現實。同時,因為結合着文創産品和商業街的開發,景區的旅遊熱度和經濟收入雙豐收,這對于一個城市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播無疑是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在這如火如荼的發展進程中,我們也應該時刻警惕部分問題的存在。随着當地文創産品的投入和科技手段的便利加持,景區的收入達到較高的水平,但是其中摻雜了過多的商業元素,正在慢慢侵蝕着景區原來的文化魅力和周邊的節奏。2021年的魯迅故裡,一進景區大門,我們看到的第一印象可能是被現代化商業氣息籠罩着的購物街,而不是魯迅曾經生活的悠悠宅院和淳樸街景。
同時,在魯迅故裡的參觀過程中,可見的文創産品是魯迅紀念章、金不換毛筆、三味書屋水晶飾品、烏篷船模型、王星記扇子等一些傳統的物件,值得肯定的是這些文創産品承載了魯迅的精神和當地的文化特色,起到了一定的弘揚傳統文化的作用。但是對于多層次構成的遊客群體來說,這些文創産品可選擇的品種并不是很豐富,仿佛還停留在過去十年所流行的紀念品門列中。
放眼至不同省市的文化旅遊景點,不難發現許多景區售賣的“紀念品”“特色小吃”等地方特産都極為相似,我們甚至可以在南方的旅遊景點買到北方特色的文創産品,現代化商品加入雖然能夠提升景點的附加收入,但如果沒有進行及時的創新和挖掘,也會使得遊客在遊覽過程中逐漸感到麻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了遊客的興趣,不利于景區長久的發展。
對于理想中的文創産品,00後也有話說
我個人可能比較喜歡那些小巧精緻的,比如精美的書簽呀,胸針,把照片放在小玻璃球裡做成的東西。
可以自己動手做的,比如捏泥人那種,較有紀念意義。我感覺魯迅現在就是一個巨大的IP ,文創産品圍繞他和他的文學作品也挺好的,可以将他書裡的人物設計幾個符合形象的玩偶,動漫形象好像現在也蠻吃香。
當然我覺得實用價值也很重要,年紀大點的就比較重視這個,沒用的東西家裡放着的他們不會買。一個保溫杯上面畫個魯迅的形象和一個魯迅玩偶,他們肯定選前者,文創産品也要考慮到消費者的年齡段。
如果是魯迅說的話可以做成和紙膠帶,長長的那種。如果是圖片可以做明信片,有圖案的墊闆,有圖案的文件袋, 透卡、便簽、信封這種。
以00後為例,大家對文創産品的期待更多的是新穎的多樣的物件。立足于時代發展趨勢,景區商業化無疑是可行的,但是需要把握其中的度量和質量,僅僅是為了迎合消費的文創産品并不能獲得長久的活力。真正好的文創産品需要借助現代科技的手段對文化資源進行再創造與革新,通過知識産權的開發和運用,産出高附加值的商品。
以故宮的文創為例,故宮文創兼具故宮文化的底蘊和流行時尚的元素,融合性的創意元素與箱包、服飾、首飾、手機殼等實用性物品相結合,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傳播力度上,故宮文創團隊摘取有潛力成為爆款的禦用名句,添加到帽子、擺件、鑰匙扣、折扇等物品上,賦予這些産品創新的意義,吸引了大部分市場流量。同時,故宮的文創産品也分為許多類别,在風格、取材、價位方面分為許多層次,符合市場規律,滿足其文化受衆的興趣和購買需求。
文創産品是追求創新的作品,這也是“文創”的意義所在。倘若在幾個景點來回,遇到的都是幾件一成不變的重複的文創産品,久而久之,大家便會産生疲倦感。審美、功能和内涵是文創産品長久獨立生存的關鍵,融彙古今更是好的文創産品的價值點,好的文創應該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結合景區文創産品的成功案例以及魯迅故裡和紹興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魯迅故裡的文創産業仍具有很大的開發空間和發展潛力。
無論是魯迅故裡還是其他景區文化的文創産品開發,深入發掘其文化特色,借鑒成功文創産品的創造經驗,着眼于不同年齡階層的興趣需求,向社會征集意見,推陳出新,将本地的人文底蘊和特色産品融入潮流,是長久發展且弘揚文化特色的關鍵。
追求原汁原味的傳統特色和韻味,創新結合時代潮流的文創産業發展。2021,我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展望未來。
文字、排版、視頻:許蕾
圖片:來源于網絡
指導老師:劉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