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燈下的哨兵》于1964年上映,該片根據沈西蒙創作的同名話劇改編,以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八連在解放上海後,負責警衛南京路為故事背景,表現了上海解放初期,負責警衛上海南京路的解放軍某部八連的戰士們在黨的領導下,抵制住資産階級思想的腐蝕,保衛革命勝利果實的全部過程。作者沈西蒙通過展現激烈的階級鬥争和階級矛盾帶我們回顧了這段曆史,我們看到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無産階級是如何戰勝資産階級,感受到了革命傳統和中國共産黨的強大力量。
一、影片背景
《霓虹燈下的哨兵》是由王蘋、葛鑫執導,徐林格、袁嶽、廖有梁主演的一部劇情類型的電影,最初是南京軍區前線話劇團于1962年創作演出的話劇。話劇曾在中南海懷仁堂隆重上演,劇團人員受到了毛澤東的接見。1963年“八一”建軍節,毛澤東揮筆寫下了著名的《八連頌》。根據毛澤東的講話精神,上海天馬電影制片廠将話劇拍成了電影,并于1964年底在全國發行放映。
故事原型是駐守于上海南京路上的三營八連,面對國民黨反動殘餘“腐蝕拉攏加破壞暗殺””的陰謀,幹部陳喜、趙大大及新戰事童阿男的思想發生了變化,恰在此時,童阿男的姐姐童阿香險遭敵特謀害,幸好被路過的指導員路華解救。指導員借勢請來了童媽媽和革命老工人周德貴對連隊進行階級教育,講訴解放前的苦難鬥争,将士們被先輩的革命曆程深深打動,激發了革命鬥志和思想覺悟,決心聽黨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在半年後的聯歡會上,解放軍捕獲了準備破壞和平生活的敵特老K和曲曼麗。經過南京路上這場驚心動魄的階級鬥争考驗,戰士們經受了鍛煉。不久後,美帝國主義發動侵朝鬥争,戰士們紛紛報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陳喜、趙大大、童阿男獲批準光榮開赴朝鮮戰場,八連戰士在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錘煉出了“拒腐蝕,永不沾”的革命意志。該劇公演後獲得極大反響,全國各地劇團争相排演。1963年,前線話劇團進京演出期間,周恩來總理指示一定要把該劇搬上銀幕,并且特别關照:電影要用前線話劇團的原班人馬,一句台詞不能改,一個演員不能換 。為了方便拍攝,文化部決定由好八連所在地的上海天馬電影制片廠攝制,而周總理又點名要八一廠的王蘋執導,因為她既熟悉部隊生活,也熟悉上海 。
接到任務後,王蘋與沈西蒙一起研究修改劇本,還到八連實地考察,體驗生活,感受南京路上的複雜和誘惑,詢問戰士們對話劇的感受和對未來電影的希望。
這出戲在誕生時曾遭到許多非議,有人認為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不去歌頌,卻去寫上海南京路上那一絲絲香風,但是現在已經成為了一部經典佳作,向我們展示了中國共産黨強大的引領作用。
二、藝術解析
《霓虹燈下的哨兵》在王蘋和葛鑫的導演下,既保留了舞台演出的許多優點,又發揮了電影藝術的特長。這是現代話劇改編成的影片中比較成功的一部,一方面得益于劇中多層面的矛盾設置,另一方面也依托于出色的視聽語言運用。
1、視聽語言的運用
鏡頭語言的變化運用對于影片基調、細節、質感的把握,刻畫人物細膩的情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開場的那幾個戰争鏡頭,幫助觀衆迅速了解了影片的時代和背景,又通過戰鬥的行動,突出地交代了路華、陳喜、趙大大等主要人物。美國領事館人開車闖進遊行隊伍這場戲非常具有沖擊力,鏡頭不斷切換,節奏非常緊密,以街上衆人将美國人緊緊圍住齊喊“打倒帝國主義”為結尾,表現出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憎恨和反抗的決心。
深厚的台詞和豐富恰當的動作使感情表達更加的充分。陶玉玲同志扮演的春妮無可挑剔,很好地演繹了一位思想先進的新中國農村婦女幹部的形象,正直善良,純樸可愛,堅強獨立,不卑不亢。當她來到南京路上看到自己分别已久的丈夫時,臉上露出了嬌羞又甜蜜的笑容,感情流露真摯,不矯揉造作,動作自然。晚上打水回房後看見丈夫的身影,低頭莞爾一笑,小碎步上前蒙住丈夫的眼睛,一颦一笑,一舉一動,小女人味十足。而當她發現丈夫陳喜思想受到南京路上燈紅酒綠生活的影響冷落她時,立刻扔下針線包失聲痛哭,但她難過的并不是丈夫抛棄了她,另求他歡,而是他“把革命部隊的老傳統扔掉了,把老解放區人民的心意扔掉了”。由此可見,春妮當時的思想是非常超前的,并不會因為丈夫的抛棄而哀聲怨道,對未來喪失信心。她要求指導員拉丈夫陳喜一把,不想看到“黨培養了他這麼多年,沒有倒在敵人的槍炮地下,卻要倒在花花綠綠的南京路上了!” 她對黨的一顆赤心,一腔真情也令人動容。
2、無處不在的矛盾
從這部影片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故事的兩極對立方,“霓虹燈”和“哨兵”,霓虹燈代表着一個城市的繁華和奢靡,哨兵則意味着勤儉樸素的革命者,通過故事兩極間的矛盾與對立,越能體現無産階級革命者的本色,越能深化“拒腐蝕,永不沾”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改造主題。
影片的布景和服裝也充滿了矛盾,在影片實地拍攝過程中刻意地複原了1949年上海南京路上的街景,呈現出來的卻是與這個年代不一樣的潮流,行人穿着西裝、旗袍,電影院裡放着美國的電影,報童叫賣的是美國life畫報,軍營宿舍外是悠長奢華的爵士樂……這些無處不在的“物質”細節都在暗示完全消滅城市物質生活與感性細節的社會改造方案都是不現實的。
在矛盾沖突中也塑造出鮮明的人物形象和成長弧線,人物與障礙鬥争的過程也使得故事的發展更加完整,也可以說有了矛盾沖突才有了故事的發展。影片中的三排長在戰鬥中的表現英勇堅定,但是容易驕傲自滿,又愛慕虛榮,進了大城市以後很快便受到了“香風”熏染,一度喪失了階級警惕性,丢掉了艱苦奮鬥的革命傳統,但經過指導員和妻子的幫助下最後覺醒了。正是因為影片中有了這些矛盾沖突,人物間的立場觀點和思想感情産生對立,故事有了起承轉合,角色陳喜的欲望和訴求表現更加的明顯,體現出他的品格和價值觀,人物形象愈鮮明,所代表的這一類人也更加的典型,也向我們解釋了他受到“香風“熏染的原因,後續他經過内心掙紮後悔悟回歸正途,角色進行反轉,引起觀衆觀看的興趣和思考,觀衆會對這些沖突的地方關注度更高和思考沖突的目的和意義,觀衆進一步了解影片的思想——保持革命本色,艱苦奮鬥的重要性,傳遞黨的價值觀。
三、黨史學習
一部好的影片不僅勝在整體叙事,而更在于影片主題的深度挖掘。《霓虹燈下的哨兵》反映的曆史時期,正處于我國曆史的一個偉大轉折點,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的長期鬥争,在全國範圍内取得了勝利,一百多年來的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結束了。作者以巨大的熱情歌頌英雄人物,通過這場階級鬥争告訴人民要提高革命警惕,保持革命本色,艱苦奮鬥,勤儉樸素等黨優良作風,不斷革命,不斷地改造社會,永遠“戰鬥”,與毛主席在七屆二中全會上的講話緊緊聯系,聽黨話,跟黨走。
1949年3月15日—13日,中國共産黨舉行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告誡全黨:奪取這個勝利,已經是不要很久的時間和不要花費很大的氣力;鞏固這個勝利,則是需要很久的時間和花費很大的氣力的事情。在取得勝利的時候,人們往往會驕傲,中國共産黨在這方面的教訓極其深刻、慘痛。如何防止驕傲,毛澤東有其經驗。他曾說過,打完一仗之後,要立即提出新任務,這樣就不驕傲了,否則就會停止前進。
這部影片的故事發生在1949年到1950年,解放戰争還在進行,這段曆史時期國内中國人民在同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官僚資産階級殘餘勢力作鬥争,匪特逞兇霸道,“黃牛”投機,弄得人心惶惶。而國外有美帝國主義正準備并且已經發動了戰争,雖然當時上海已經解放,但市面卻一如既往,吃穿用度幾乎都與美國有關。就在這時上海舉行了“七一”大遊行,我們配以坦克、大炮的雄壯隊伍,浩浩蕩蕩的走過南京路,顯示出我國解放軍強大的作戰能力,人心才得以安定,緊接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剿滅了各帝國主義制造罪惡的交易所——證券大樓。繼軍事、經濟方面的勝利之後,舉行有各界進步人士參加的遊園大會,規模更加廣泛。
影片的結尾是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1950年美軍越過三八線、威脅中國安全,毛澤東發表講話,号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 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成立,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赴朝作戰,正式拉開了抗美援朝的序幕。
南京路上好八連的故事生動形象地給我們上了階級鬥争的一課,無論反動派們用什麼卑鄙龌龊的手段,彎門邪道,都能被霓虹燈下的哨兵抵擋住,和人民一起獲得這場階級鬥争的勝利,他們沒有像反動派說的那樣“不出三個月就要趴在南京路上,完蛋”,反而更加頑強地屹立在了南京路上。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我們黨的偉大不在于犯錯誤,而是在于知錯能改。為了人民的利益,善于利用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武器,自覺接受人民監督;敢于正視問題,找準病竈,祛除影響肌體健康的毒瘤。” 即使在中間有人犯過錯誤,思想轉變過,思想上有了物欲熏心的“毒瘤”,但很快就悔悟了,并且變得更強,更有力量。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影片讓觀衆深刻理解了保持革命本色的重要性,牢記并跟随黨保持勤儉樸素的優良作風,不忘初心,艱苦奮鬥的道理,由此可見,革命精神對人民的強大力量。
在黨的領導下,新中國一直在前進,其中一直起着強大精神引領作用的是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是我黨的寶貴财富,是每一個華夏兒女珍貴的精神财富和人生前行的明燈,是革命先烈用鮮血為我們所譜寫的華夏贊歌。作為後輩,我們應該弘揚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迹,将他們的精神刻在我們的骨子裡,激勵我們成長,走向光明,同時也要教育後輩要繼承他們的紅色精神,腳踏實地,為祖國建設奉獻自己的力量!
文、排版|肖運英
指導老師|徐明明